美术鉴赏.文化情境.人文素养----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尝试

2019-08-20 15:10

摘自:《成长博客》

[ 摘要 ] : 美术鉴赏教学是高中美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中 “ 欣赏 . 评述 ” 学习领域的基础上更高层次的拓展和延伸。 1997 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艺术欣赏课教学大纲(初审稿)》的颁布,使美术课程正式进入普通高中课程体系,从而形成了我国基础美术课程相对完整的格局。根据 2003 年 4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规定,要求在美术鉴赏的过程中联系文化情境认识美术作品的意义、形式和风格特征,并且要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理解美术文化,形成一定的人文素养。本文就美术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谈谈自己的体会。

[ 关键词 ] : 美术鉴赏、文化、情境、人文素养

美术鉴赏教学是高中美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要让学生在面对古今中外优秀的美术作品时,在教师的指导下,去分析理解作者的创作思想和体悟美术作品中内在的精神涵义,是在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中 “ 欣赏 . 评述 ” 学习领域的基础上更高层次的拓展和延伸。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美术素养,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陶冶情操,也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形成热爱本民族文化、尊重世界多元化的情感和态度。

但是,要达到以上目的,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在长期的鉴赏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去实现。因为美育与其他教育不同,它是通过 “ 寓教于乐 ” 的方法,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地达到教育目的。所以对于教师而言,我们应根据不同的课业鉴赏要求,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教育目的,让学生永远在美的殿堂中快乐遨游,不至于感到枯燥无味,在春风化雨中开启学生美的遐思。根据 2003 年 4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规定,要求在美术鉴赏的过程中联系文化情境认识美术作品的意义、形式和风格特征,并且要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理解美术文化,形成一定的人文素养。根据以上要求,在高中美术鉴赏课中我做了如下尝试:

一、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

任何美术作品都不是孤立的,都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创造出来的,艺术家在创作艺术作品时,不可避免地受到所处环境的影响,所谓文化情境,实际上指的是一件美术作品被创作出来时,所依托的文化环境、条件及其特征。因此,在美术鉴赏教学时,不能单讲技法,要把美术作品放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去学习。

1 、美术与音乐的完美融合

音乐对人的情感能起到很好的渲染作用。而美术鉴赏必然离不开情绪的调动,没有充满感情色彩的鉴赏过程,必然得不到情感的体验,认识效果也会大打折扣,把音乐引进美术鉴赏课的教学,不但能达到图音并茂、声色俱全的效果,而且也可以创造丰富的学习环境,促使学生有良好的心境,在轻松、愉快、活泼的氛围中展开想象的翅膀,体验艺术的真谛。

如在鉴赏中国古代山水画时,可以放一段中国古筝名曲《高山流水》,这样一方面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可使其进一步理解山水画面的意境,达到预期教学效果。

又如在学习美术作品分类一课中,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区别具象美术、意象美术、抽象美术这三者的区别,我给同学们放了一段腾格尔的《天堂》这首歌,我问同学们,这首歌如果用绘画的方式去表达,你们认为应该属于美术分类当中的哪一种呢? “ 具象美术 ” 同学们回答。然后我让同学们用自己的方式将所听到的感受表现在了画面上,并且互相欣赏彼此的作品,互谈感受,整个课堂气氛十分热烈,同学们都在争先恐后展示着自己的作品。

我在课堂上,在鉴赏的过程中还经常让学生自弹自画,自唱自画,将听到的音乐用图象的方式表达出来,我把这个环节叫 “ 听音 ‘ 述 ' 情 ” 。

2 、美术教学与表演艺术的融合

表演是一门形体和语言的艺术,在美术课堂中运用表演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让学生通过观察,了解各种形体动作,积累素材从而更好地理解美术作品。如在鉴赏外国雕塑《拉奥孔》这一作品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拉奥孔与其两个儿子被巨蟒紧紧缠住身体,痛苦地扭动与奋力挣扎的情景,为了使这一怵目惊心、惨不忍睹的瞬间在学生头脑中留有更深的印象,我便决定找几组同学到讲台前来进行表演,同学们各个争先恐后,将拉奥孔极其两个儿子的表情表达的淋漓尽致,对这组雕塑作品也有了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延长了知识在学生头脑中的保持时间。

3 、各种手段的综合运用

应用信息技术,教师通过制作课件,将知识的表达多媒体化也是创造美术鉴赏课文化情境的有效方式之一。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可以说越来越广泛了,图文并茂、图声并茂、丰富多彩的知识表现形式,不仅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浓厚的学习动机,同时也可以提供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增加获取信息的数量,延长知识的保持时间,掌握更多的知识,将其与其他教学方法综合运用,效果更是事半功倍。如在进行《中国民间美术 -- 剪纸》的鉴赏中,考虑到中国民间剪纸艺术是中国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内容之一,其历史悠久,样式丰富,制作手法也多种多样,如果只是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将古老的民族文化干瘪瘪的灌输给学生,势必起不到本课 “ 激发学生热爱本民族文化传统并将其发扬光大 ” 这一思想上的教育目的,也不利于很好的完成本课的教学内容,所以我利用信息技术,通过制作课件,力争将中华民族文化的神韵都蕴涵在课件当中,以图文并茂、图声并茂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我注意融入其他一些教学手段,如在课件中插入优美的古典音乐,制造一种特殊的情境导入课程,(创设情境导入的背景文字:在中华民族的摇篮里,孕育发展了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剪纸就是其中的一种。剪纸既是一种民俗艺术,又是一种居室艺术,冬令农闲,岁末临近,大姑娘、小媳妇,老太太,小孙女窝在暖和和的土炕上,一把剪刀、一张纸,剪出各式各样的花花草草、鱼鸟禽兽、戏文传说、人物故事,贴在窗户上、墙上、缸上、香柜上等,与对联、门神、年画相映成趣,构成一片美妙无比的明媚春光。一方面美化了环境,同时也在剪纸的内容中寄予着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丁兴旺、猪羊肥壮的企愿。更有趣的是,据说在陕北女人不会剪窗花是要遭人耻笑的,相反,如果在结婚的时候,新娘子能把婆家的窗户装饰的特别美丽,便会得到邻里乡亲的夸奖,更会成为婆家的骄傲!)这样,学生看着精心设计的图片,伴着悠扬的音乐,听着老师的解说,在一种特殊的文化情境中感受着民间美术特有的魅力,从而激发他们对剪纸艺术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想要学习的强烈欲望。另外,在课件的制作中,我不但要求内容的完善,更加注重课件形式的美观和视觉感染力,让学生看过之后有大饱眼福的感觉,真正达到美术课美感渗透、潜移默化的教学目的。

二、在鉴赏中了解美术文化,形成人文素养

我国的美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成就,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美术共同构成世界美术的多元化。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人文教育的功能。

高中阶段,学生在生理,心理上已接近成热,是准备走向独立生活的时刻,他们的自信、自尊都在增强,他们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能力,而且接触面也更加广泛,他们的求知欲非常强烈,因此,单纯的书本知识已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他们渴望从各种渠道接受新观念,接受新知识。在美术鉴赏过各种途径让学生理解美术文化,从而形成一定的人文素养已势在必行,并将成为新时期美术教学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

(一)美术与文学的渊源

文学语言是一种极具魅力的艺术表现形式,它可以给人以足够的想象空间,教师在鉴赏中或激昂、或低沉、或愤怒、或柔情的语言都能从另一个侧面深深地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对不同美术作品所产生的不同情感波澜。比如,在欣赏《血衣》这一作品时,我就用极其悲壮的语调介绍此画中的人物形象,突出渲染主体人物的悲惨情境,学生看着图片,听着动情的解说,自己也被深深地感染在这一氛围中,为更好的理解这一美术作品奠定了一个感情的基调。

又如在给学生介绍美术鉴赏种类的时候,为了让 “ 感悟式鉴赏 ” 这种形式更清晰透彻的映入学生脑海,我选择了文学与美术结合的方式:

根据下面的诗词句,任选一句,进行合理想象,自由创作,

表现内心真实的感受。(创作时间为 5 分钟)

1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2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3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4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5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经过这一环节,我们得到了学生各种不同的想法和创作自由的美术作品,欣赏过后,一片哗然声中,同学们知道了、也了解了这种 “ 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 的感悟式鉴赏方式,可以说起到很好的效果。

(二)背景故事感悟心灵

很多美术作品创作的背后都隐含着这样或那样的趣闻轶事,让学生用智慧的双眸去看大师,去看大师背后的故事,更有利于对美术作品的认识和人文素养的提高。通过故事,学生一旦被带入情节,便会被情节中的戏剧冲突所吸引,这种情感甚至会占据他们的整个心灵,让他们的心潮为之澎湃和感动。例如,在鉴赏象主义绘画大师梵高的作品《向日葵》时,我首先用一段话引入 “ 梵高爱的不是光,而是发着光的太阳! ” 当同学们正在被这句话深深吸引的时候,一个有关于梵高坎坷一生的故事便哄抬而出:

梵高的一生: [1853---1890]37 岁

梵高生性孤僻(妹妹形容他:常低头、驼背、额上布满皱纹,眉头紧锁,内心不易被信识外表不可爱,有几分像怪人)

( 1 )家境贫寒,却有仁爱之心。 16 岁自己谋生,经介绍到一家伦敦美术商行工作,对房东女儿

一见钟情,被戏弄 -- 精神衰弱,辞职;

( 2 )离开伦敦去巴黎美术商行工作(由于神经过敏,被辞退)

( 3 )返回伦敦,旧情依依,已结婚,再次受打击

( 4 ) 1880 年, 27 岁的开始学画,弟弟接济,经济窘迫,节衣缩食,身体日渐衰弱

( 5 ) 1881 年,回故乡和父母住了半年。厌倦孤寂的独身生活,对新寡的表妹吐露了倾慕之情,但遭到了拒绝。

( 6 )收留一位被穷困损伤了道德的妓女和其孩子,一起生活了 18 个月,那女人却偷他的钱去酗酒取乐。他写信给她: “ 再见吧,我虽不相信你会改邪归正,但你至少要诚实,即使你不过是个不幸的妓女,只要有了孩子,你就是一位真正的母亲。 ”

( 7 )被爱神之箭第一次射中了。那女子年长于凡高,她看中了凡高的好心肠,两人幸福地过了数日,但终因那女子父母的干涉而只得分手。

( 8 ) 1886 年,再次来巴黎,疯狂作画,形成自己的绘画风格,但却得不到认同,常受讥讽。

( 9 )来到法国南方的阿城,住在小客店里疯狂地作画,有时一天就画出十几幅油画。凡高作画时往往很激动,除画笔外,还用手指、画刀、有时干脆把颜色从筒里挤到画布上。他长期生活在社会底层,对穷苦的不幸者寄于深切同情,他曾说:“我愿以我的作品表现出一个普通人心中的激动。”

( 10 )准备创办 “ 友人之家 ” ,应邀前来只有高更一人。两人激烈讨论艺术问题 -- 高更高傲训斥,梵高无法容忍,将玻璃杯扔向高,又用剃刀威胁,结果割下自己耳朵,高更离开,凡高进了疯人院。他曾画了许多自画像,其中割了耳朵的自画像最为著名。

( 11 ) 1890 年,借口打乌鸦,借了手枪,到田野里,靠在树上,将子弹射入胸膛,临终的最后一句话: “ 苦难永远不会终结! ”

在此过程中讲台下面鸦雀无声,同学们一个个紧锁眉头,就这样被艺术大师的故事所深深感染着、也感动着 …… 学生只有在充分了解梵高的基础上才能真正体会到这盘俯仰张弛挣扎的向日葵的内在涵义,充溢着张力的新生命在凋残痛苦的旧生命中诞生。学生在鉴赏时自然而然地想象到梵高沉默、欲喊又喊不出来的压抑人生。而更重要的是梵高的这种爱心和渴望生活的精神却永远留在学生的心中。我想这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最佳肥料。

(三)在竞争意识中达到完美的互动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社会各个领域的竞争都异常激烈,因此要使学生进入社会后能尽快适应这种竞争环境,更好地服务于社会,高中阶段潜移默化的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也成为一项重要的课题。为此,我经常在美术欣赏的过程中加入一些具有竞争意义的环节,如在讲解《中国民间美术 ---- 剪纸》的过程中,为了加深同学们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也为了提高他们的竞争意识和团结协作的精神,我做了如下尝试:

在本段教学中我一改常规,不再继续传承传统教学对基础知识的处理方法,不再是教师讲,学生听,而是以知识接力赛的形式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由被动接受变成主动学习,同时也达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新教学理念和目标。

(四)通过作品展示达到情感与文化的交流。

有的人可能认为既然是美术鉴赏就应该欣赏图片,简单的讲解作品本身的一些知识就可以了,但我认为,美术鉴赏的过程不仅仅是视觉的肤浅感知过程,往往深入的探讨与实践更容易让学生加深对所鉴赏知识与内容的理解与记忆。在《民间美术 ---- 剪纸》的鉴赏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更深刻的感受民间剪纸所具有的独特艺术魅力,更深刻的了解其做工、制作的全部过程,我带领学生进行了剪纸的尝试与实践,并将其作品展示出来,学生通过张贴的方式来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讲解,从而达到互相交流、互相借鉴和欣赏的目的,同时也锻炼了胆识和口语表达能力,也是人文素养不断提高的过程。

(五)了解中国艺术,提高民族荣誉感

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了解中国艺术,提高民族荣誉感是美术课程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之一。

通过美术鉴赏教学,使学生了解到中国的文化是以 " 人 " 为中心的文化。它以笔墨 " 线索 " 作为塑造意识形象的根本要求,并融诗入画,使画的意境,布局,笔墨,色彩完全诗化而成为 " 无声的诗 " 。他不仅是中国近代,现代绘画艺术发展的重要基础,而且对我国一些邻近国家的绘画也产生重要影响。因此,中国绘画是属于艺术美学,抒情诗学,写意画学。

毕加索曾说: “ 在这个世界上谈到艺术,第一是您们中国人有艺术;其次,是日本人有艺术,当然日本人的艺术又是源自你们中国;第三是非洲人有艺术。除二者外,白种人根本没有任何艺术可言。 ”

学生通过多方面的了解,必定会对美术有了新的认识,在鉴赏美术作品的同时,既自觉的接受了思想教育,也接受了新观念。既了解了中国的艺术,又提高了民族荣誉感。

(六)以美辅德,知善恶,识美丑

美育不仅与德育相辅相成,而且还是德育的情感基础和有力手段。我在教学中,每课都有一个德育教育点、德育结合点、德育升华点。如在讲到民间美术鉴赏时,通过欣赏民间艺术品,将学生的思想升华到对民族艺术以及民族文化的赞美和热爱上,从而更加热爱自己的民族,达到德育教育目的。

通过以上的课堂教学实践,我认识到:美术鉴赏没有固定的方法,我们应该在教学实践中,运用辨证的思维和事物普遍联系的规律,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做到 " 触类而旁通 " ,只有这样才能在美术鉴赏的过程中联系文化情境认识美术作品的意义、形式和风格特征,才能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理解美术文化,形成一定的人文素养,达到美术课程标准的教育目标;只有将美术鉴赏、文化情境、人文素养三者有机结合,才能真正点亮学生心灵的苍穹,燃起艺术的火花,使他们在人生的这段行程中充分展现自己的才华!

[ 参考文献 ] :

( 1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国美术教育, 2003 年第四期

( 2 )《教育信息化建设》华为技术报,第 155 期, (2002.09.22)

( 3 )、《试谈高中美术欣赏》 http://caiyu.ruiwen.com/meishu/lunwen/a.lunwenl.htm

( 4 )《欣赏无定法触类可旁通》 http://caiyu.ruiwen.com/meishu/lunwen/a.lunwenl.htm